對比國外,國內巖板起步比較晚。當中國僅有7/8條巖板生產線時,國外的巖板早就開始進入中國,早期因為沒有競爭,國內的巖板生產技術很不成熟,產品花色不好,加工損耗大,易開裂等情況,所以當時巖板一直是昂貴和高端的代名詞。國外巖板憑借先進的數字化布料系統和噴墨技術等工藝,搶占市場份額;并且大部分家居企業認為采用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進口巖板來探索這個產品和空間的匹配度來滿足高端人群的空間需求。
巖板自爆發以來,拓寬了企業和經銷商的銷售面和市場,以及產品的邊界,這是最大的紅利。但不難發現,生產成本持續上漲,但依然擋不住中小規格巖板價格幾乎觸底...甚至部分企業拋售大規格巖板:750×1500(mm)規格低至28.8元/片。這也很好解釋了國外品牌之所以能進來的原因,除了產品在品質、設計上審美水平與智能化發展程度達不到別人的水平外,就是打價格戰,淪落到低端區惡性競爭。
業內人士表示,巖板價格到一個合理的區間后,就不能再盲目下降了,巖板的競爭一定不是價格,提高產品品質,走向定制化思維的模式做出價值。在建立起“定制模式”思維下的供應鏈后,通過設計降低損耗、交付成品,使用體驗和服務專業化,讓巖板從設計、加工、運輸、上樓、安裝的整體交付等等比其他瓷磚的價格都要高出2到3倍。
想要買巖板的人一定不只是看重價格,若要真正地服務中產階級,賣得不僅僅是高值產品,還有物超所值的體驗而是看重價值,同時中國建筑陶瓷行業已經越過了以產品為中心的時代。它也倒逼行業去思考對產品進一步延展該做什么東西,該深入準備什么東西,換句話講,讓中高端消費人群消費完了之后,通過差異化產品驅動永恒的價值,提供專業的服務體系,讓客戶感受到與價格對等的消費體驗,好的產品需要對等的行銷力,這樣消費者就不會只止步于在進口巖板印象當中。
所以巖板未來的競爭一定是設計、加工、安裝、售后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另外,它還提高了品牌原創思維、創新思維、產品中心思維、用戶中心思維,拉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帶動制造端水平升維,巖板這種制造確實比陶瓷制造費心費力很多,要求更多。
正如蒙娜麗莎集團副總裁鄧啟棠所說,“不要在內海里面覺得自己挺大,一定要有足夠的能力組建一個艦隊進行遠航,只有遠航才可以走得出去,才會有更大的空間,比起追求產量,讓顧客滿意才能實現我們最大的價值。”的確,做巖板不容易,市場競爭就像拳擊一樣,誰的力量大誰就能打倒對方,成為巖板的龍頭品牌。此外還有廣大渠道的參與,怎樣可以讓經銷服務商等充分參與進來,這似乎關乎巖板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