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浙江大力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6月初出臺了《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
提出實施“機器人+”行動計劃,分行業制定“機器換人”實施方案,依托塊狀經濟開展“機器換人”示范試點,建成一批示范生產線、示范企業。
現場會上,嘉善縣作為浙江省木業家具行業“機器換人”試點作經驗交流與分享。嘉善縣委副書記、縣長徐鳴陽介紹,針對制造業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生產工藝亟待提升等實際情況,嘉善把“機器換人”、智能制造戰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實現工業自動化向工業信息化的躍升。
目前嘉善縣94家規上木業家具企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59億元,上半年產值100.4億元、增長12.6%,實現了“低小散”向“高大上”的轉型。
浙江在傳統產業“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造取得優異成績單的同時,凌云也指出,在部分傳統行業,還有很多企業的設備和技術水平很低,行業自動化水平仍然相對較低,更談不上智能化,開展“機器換人”的空間還非常大。
大力推進智能制造的背后
人口紅利消失、原材料等各種成本上漲,國內的制造企業被迫不斷提升自動化生產水平。“機器換人”,成為制造業的熱點話題。
此外以工業4.0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生產模式開始逐漸發生變革,從國家層面來說,這是面向未來極具戰略意義的。中國也隨之提出了工業制造2050的概念。
《中國制造2025》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家具行業機器人換人的現狀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這幾年中國機器人數量快速增長:2013年占全球的1/5;2015年總共有68000臺,占全球的1/4;2016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
在家具企業密集的珠三角,智能制造已成為地方政府這幾年的重頭戲之一:在廣州,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
在佛山,政府補貼扶持機器人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智能裝備制造企業300多家,涌現出利迅達、嘉騰、伊雪松等一批機器人領域知名企業;
在東莞,政府2016年一號文力推“機器人智造”計劃50條,推動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的自動化項目改造。
有家具工廠生產自動化程度達60%以上
珠三角不少家具企業走在智造第一梯隊。如上圖,在某家具生產車間,“開料、噴涂、包裝三大工序,都是機器做主角,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已達60%以上。”
在容易產生揮發性氣體、導致職業病的噴涂環節,該企業率先在全國引進中纖板靜電噴粉技術,投入1000多萬元以機器人代替人手,實現“零揮發、零甲醛、零污染”。
“機器換人”的效果是驚人的,這間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年產值達上億元的工廠,僅需約200名工人,人工成本約占總成本的25%。
“機器換人”還改善了生產環節,使該工廠人員流失率降至7%,帶來的高效也讓該廠具備較大發展潛力,按照規劃,其年產能最大可達3億元以上。
傳統中小家具企業適應自動化、智能化并非易事
日前順德區決策咨詢委員會、順德木業商會和暨南大學專家共同調研發布了《順德家具企業的效率分析研究報告》,報告數據顯示,目前,順德家具行業的人均產值為3.228萬/月,人均工資約為3589元/人,工資占企業產值比約是10.9%。
據分析,若企業的人均產值為3萬/月以下的,就會有經營危險。目前順德家具業人力成本比重偏高,許多專家指出要加快提升家具業的機械化程度、自動化程度。
從意愿來說,據調查,年產值在5000萬至上億元的企業中,80%的企業愿意加大對生產設備的投入,提升勞動生產率。
而隨著企業規模越小,產值越小,投入資金提升生產裝備的意愿就越小。從企業類型來說,在投入自動化、半自動化設備提升的企業中,大部分是板式、辦公家具。
業內人士指出:家具生產的利潤率不高,企業難有余錢提升生產設備、購買昂貴的自動化生產線;另外家具品種較多,板式家具、軟包家具、實木家具、五金家具,各自的生產工藝和流程大相徑庭。
每一種產品的生產涉及十幾道環節,不可能一下子全部使用自動化的流水線。可以先局部實現數控化、自動化
但即便如此,“無人工廠”仍是家具行業發展的趨勢。機器解放人,讓人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家具產業也將從勞動密集型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智慧產業,這是大勢所趨。
未來會無工可打?
大規模的使用機器人,就意味著很多需要人工的崗位將會被機器人所代替,所以我們不得不有這樣一種擔憂,是不是意味著地板行業也將來會有很多人失業?
從邏輯上看,這種擔心是正確的,但是依照目前的發展水平,更大規模的用機器人取代人工仍然需要一定時間;在轉變的過程中,為工人適應新崗位的培訓也會減少失業的風險;
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進行,制造業產業鏈的升級,對人才的水平要求逐漸從單純的體力向更高層次變化,固然有面臨失業的風險;
但是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才培訓的進行,以及時間上仍有緩沖期,所以無工可打的可能性有,但是我們還是能夠保持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