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在幾年前,陶瓷行業還是一個香餑餑,尤其是佛山陶瓷產業騰籠換鳥、產業轉移之際,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都有地方政府招商團蒞臨佛山產區,種種優惠政策之下,希望佛山陶瓷企業的老板能夠前往當地考察并投資建廠。
時移勢易。曾經鋪著紅地毯迎接的陶瓷產業,如今,許多地方政府已不待見,甚至開始暴力驅趕,導致不少產區的陶企老板整天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一紙紅頭文件就讓企業關門停產。
“一刀切”的行政命令自然令人反感且生厭,但站在一個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門對高污染、高消耗的傳統制造業適度加以限制、甚至壓縮行業規模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許多陶企投資者心生不滿:我的環保達標了,憑什么不讓我點火生產?作為企業,或許只盯著生產過程當中各種廢棄物的排放,但地方政府考量的,卻是整個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在綠色制造、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共識并日益迫切的當下,企業的環保觀念、生產觀念已不能僅僅局限于生產過程中各類廢棄物的排放達標與否,而是要從整個產業鏈、生態鏈出發,努力實現全行業、全產業鏈的綠色制造。
舉個簡單的例子,無論走到哪個陶瓷產業園區,即使企業的環保治理非常嚴格,空氣中仍然彌漫著縷縷或濃或淡的、令人難受的味道;馬路上,泥沙車、磚坯車來來往往,車輪滾滾,塵土飛揚;礦山深處,本來山青水秀的山坡被挖出一個個巨大的瘡疤,大煞風景;偏僻的一隅,堆滿了廢渣、淤泥等各種陶瓷廠運來的垃圾;更有甚者,那些色料廠、化工廠產生的廢料、污水,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嚴重的污染……陶瓷產業的污染,不單單是生產制造過程當中的污染,而是牽扯到整個行業的方方面面,牽扯到行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牽扯到每一戶家庭、每一個居民的切身感受。
企業對環保的治理,通常局限于自身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部分廢棄物,追求的是各項污染物排放是否達到政府部門的排放要求,是一個個點上的問題;政府部門關注的重點卻是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惡化還是好轉,是一個面上的問題。如果陶瓷行業在消耗了巨大的土地、資源、能源之后,對地方政府的GDP貢獻不大,對當地環境造成難以承受的破壞,地方政府自然沒有理由來支持這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陶瓷行業之所以給外界留下“污染行業”的印象,一方面是多年來部分陶企不重視環保治理,長期超標排放,嚴重影響了周邊環境,為整個行業抹上了一層不光彩的“黑色”;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陶瓷行業無論是生產制造環節還是上下游產業鏈都相對比較集中,各種產業要素聚集在有限的空間內,更加加重了整個行業的污染程度,留給外界不好的印象。
事實上,即便是園區內每一家企業都達標排放,但如果企業的聚焦密度超過了單位空間的承載量,也會造成某一區域的環境惡化或不達標。而要改變這種形象,除了各生產制造企業嚴格環保治理,做到達標排放、超低排放外,還要從全產鏈的角度,通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來規劃和實施整個行業的綠色制造。
從產業上游來看,那些陶瓷原料、色料、化工產品的開采、加工與運輸,是否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是否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是否達到國家標準限制的要求?
從產業下游來看,龐大的物流是否超載,是否壓壞了公路、橋梁,增加了交通安全事故?那些低質低價的產品是否滿足用戶使用期限?產品生命周期結束產生的固廢物如何處理?
凡此種種,都牽扯到社會大眾對整個陶瓷行業的印象,而不僅僅是幾家企業做得到超低排放、達標排放。因此,陶瓷行業要想在某一區域、某一產區做成一個長青行業、朝陽行業,持續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企業的環保達標外,還必須倡導綠色制造,讓行業上下游全產業鏈都實現綠色制造,實現產業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相處,共生共融。
在當前各地經濟都著力于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綠色產業、新型產業的背景下,陶瓷行業只有實現全產業鏈的綠色制造,減少全行業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使周邊居民感受不到因發展陶瓷產業帶來的污染和不便,才能實現整個行業持續、健康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