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和幾個產區的陶瓷廠老板聊天,都會說到工廠停產、客戶出入的事。有廣東老板說,山東當地環保督查越來越嚴格,對廣東的工廠來說是個好事,OEM自然不必說,還有一些品牌借勢而上,進行終端升級。而山東的工廠,則讓很多人直呼“難搞”。
事實也是如此。梳理各地媒體的報道,山東淄博、臨沂兩地可謂環保督查“重災區”———有山東企業抱怨說,正是因為這些停產信息,讓客戶對山東陶企的信任度降低,所以導致很多貼牌客戶外流。
這種說法當然不值一駁。前人有云,“豈有文章傾社稷從來佞幸覆乾坤”。意思就是說,哪有文采章辭就能夠毀掉江山社稷的,從來都是奸佞之臣把乾坤顛倒。陶瓷企業也是一樣。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已是注定,陶瓷企業不能依靠“粗放制造、犧牲環境換取低價競爭力”已是大勢所趨,企業唯一的出路就是整改提升。這不是幾個媒體的報道能左右的現實。如果當地執行的政策不明朗,企業存在疑慮,企業和政府雙方客觀存在博弈現象,從而導致“限產、停產”此起彼伏,讓客戶喪失信心,這也難免。連《人民的名義》都在倡導“關注新媒體 重視新媒體輿論”,企業如果還寄希望于封鎖消息,瞞天過海,那肯定是不行的。
應該說,全國范圍的環保督查已經成為常態。廣東省內,清遠、肇慶、江門等幾個陶瓷產區,也是環保檢查行動不斷。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何人們更多聚焦在山東產區?為何肇慶、清遠的環保督查,不會興起一股又一股、幾十家工廠同時發生的“停產風暴”?
廣東的環保督查并非不嚴。前兩天,就有消息出來,環保檢查百日行動才7天,就有近10家企業被查。但是我相信,這樣的消息,會引起企業的重視,但不會引起客戶的恐慌。從這個角度來說,廣東產區的抗風險能力是比較強的。
這是客戶選擇廣東陶企的第一個理由。
作為制造商,手中最大的牌就是生產管理能力。而工廠一旦難以正常出磚,利益受損的不僅是陶瓷廠老板,更是客戶。從客戶的角度,選擇無法正常出貨的工廠,風險是很大的。廣東產區,歷史上也曾經過嚴厲的環保整治,在那之后,企業加強了應對措施。截至今日,當地并不存在“強烈要求淘汰建陶產業”的呼聲。大環境就是一顆定心丸。
其次,“廣東磚”的區域口碑給人更大的銷售底氣。業內都知道,不少經銷商、出口商,平時以“佛山品牌”的名義在銷售瓷磚。在當前局勢下,把生產地轉移到廣東,正好為“佛山品牌”做注腳,銷售更加有底氣,品牌升級也更有底氣。而縱觀整個行業,低價貼牌的可能性都會越來越低,那就找名氣更大的制造商,也無可厚非。
所以,陶瓷企業的老板們,貼牌商也好、制造商也罷,是時候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你的品牌夠響?渠道夠硬?產品研發能力足夠強大?還是只是你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