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讓家具銷售市場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頸。不過有消息稱,無論是在各大展會上,還是在市場銷售中,近一兩年來,“新中式家具”表現出了“逆市而上”之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群體的關注。
比如在今年10月底舉行的2016嘉德·典亞古董藝術周上,除了高價位的頂尖藏品,一批既遵循傳統文化典制,又帶有當代設計色彩的家具作品和文房擺設就受到了不少觀眾的青睞。對此,在本屆古董藝術周討論區舉辦了相關講座的“君子書房”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卓凡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從發展機遇上看,“新中式家具”面臨兩個機遇,“一是現在整個社會提倡傳統文化的復興;二是‘80后’的興起。而據我所知,‘新中式’的主要受眾人群也有兩類:一類是原來用傳統中式家具的人,考慮進行第二次家具裝修;另一類就是年輕群體,他們不喜歡過于沉重的氛圍,更強調設計感。”
而在今年廣州、深圳等地的一些家具家居展會上,“新中式”同樣引發了不小的輿論關注。據一位常年參加此類展會的廠商介紹,這個概念是今年各家具品牌展列商品的主打之一,“在深圳展會上,甚至有一個展廳里幾乎每家都在推廣‘新中式’。”此外,市場熱情也不可小覷,例如在云南,有報道稱,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當地大型家具超市中“新中式家具”的銷售情況就相當可觀,已經成為一個明顯的增長點。
采訪中,《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前不久一份流傳在業內的調查研究也印證了上述這些趨勢。結果顯示,40歲到55歲的消費群體購買新中式家具時,比較注重材質的珍貴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30歲到40歲的消費群體則喜歡簡約的設計,比較傾向于雕花等帶有手工痕跡的家具;而20歲至30歲年齡段的年輕人由于受到經濟水平能力以及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影響,比較關注個性化、多功能的新中式家具風格。目前,為了擴大市場,許多新中式家具品牌會在設計與材質上進行細分,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消費者的需求。
“或許是在之前的歐式家具熱過后,很多人會發現,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要追文化,那作為中國人,我們自己的東西在哪里?這是一個覺醒。買不了傳統古典家具,他們又想要有這種氣韻,那么勢必要找一些能看得懂的、適合自己購買的東西,所謂的新中式家具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知名美籍華人設計師、清庭設計創始人石大宇認為。
另一方面,鑒于主要受眾群體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居住空間需求,除了融入當代設計感之外,現在“新中式家具”的制作生產領域對比傳統家具制造,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那就是材質。從以往常見的紅木、黃花梨,發展到了橡木、云木、北美黑胡桃等等。并且,不同的地區工藝,也有自己對材質的不同偏愛,比如刺猬紫檀在蘇式“新中式家具”中“正當紅”,而北京卻多用老云木。
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未來一段時間,新中式家具或將成為市場主力,這也勢必會引發各商家之間的競爭。那么作為普通消費者和收藏愛好者,您對新中式家具又有多少認識,一起來聽聽專業人士怎么說。
《中國商報》:該如何理解“新中式”這個概念?
石大宇:我理解今天所提到的“新中式”指的就是形式。但問題在于,真正做設計,所謂的形式與風格不應該是指作品的長相,而是設計師在創作時碰到不同的問題,解決并給出答案的流程與思考過程。不是說,他所做出來的東西一定要是什么樣的,我覺得那不叫設計;诖,我個人對于“新中式家具”這個概念不太認同。
卓凡:十幾年前,市場上流行的是歐式家具,后來逐漸演變成簡歐式;七八年前,明清紅木家具開始流行,到了三四年前,這個市場飽和了,于是設計開始尋求傳統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發展出了“新中式家具”。
《中國商報》:對比傳統古典家具,“新中式”有什么特點?
卓凡:傳統的中式古典家具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中規中矩”,這是因為無論是北方的四合院,還是南方大宅,建筑設計上都講究“對稱空間”,因此需要“中規中矩”的家具來匹配。但是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即便是3000平方米的大別墅,套用這種對稱、規整的理念來設計,很容易讓人住得“不舒服”。我有位朋友在自家的裝修設計中就沿襲了“中堂”的設計,結果發現與朋友交談非常不方便,甚至連講話都得提高八度,惟恐對方聽不見。所以說,家具設計不能完全照搬傳統,更不能“假正經”。
《中國商報》:這波熱潮中會出現“不論不類”嗎?
卓凡:我也見過一些“新中式”家具做得不倫不類的例子,比如把實木做成沙發樣式,這些廠家也想突破,缺乏的是專業設計師的介入。另外,這幾年市場淘汰的速度之可怕,加上互聯網傳播讓抄襲變得更加便利,使得這個行業亟待在提高自身水平和進行品牌建設兩方面下工夫。
石大宇:如果大家覺得這是一個流行趨勢,做這個可以賺錢,有能力的人做,沒有能力的也想掙這個錢,當然設計品質就會參差不齊,就會有奇怪的東西出現,沒有辦法表達任何有意義的概念或者觀念,這種現象很普遍,把它視為一個必經的過程就好。也許“新中式家具”這個概念過了幾年又消沉了,會出來新的東西,可能就是真正在做設計的人所引領的。
《中國商報》:如何判斷一件作品的好壞?
石大宇:光長得漂亮沒有用,你做的是椅子而不是雕塑。能不能坐,坐得舒不舒服,最重要的是能否為使用的人提供一個健康的坐姿,這就是最基本的分辨設計好壞的一個方法。設計不是Art(藝術),它是物件,一定是要對應和人發生關系的。
但審美又是一定的。舉個例子,也許我會花70%的精神去探討材質、功能與結構,只留20%到30%去討論美感;可如果審美不成立、我不滿意的話,就會把之前70%的東西全部推翻,即便它們比重不同,所以做設計難在這里。
《中國商報》:“新中式家具”有可能走向國際嗎?
石大宇:其實不少老外普遍對亞洲文化的態度是高傲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此認識不夠,腦海里的中國傳統文化印象其實是最一般的符號。如果說你要靠這些最一般的符號去引起他們的注意,沒有意義。所以我認為如果是一位負責的中國設計師,要思考是不是該有屬于我們自己文化的東西出現,這個東西并不一定是老的和復古的,而不是光想著去給國際看。因此現代中式風格家具能不能走出去,并不重要。
卓凡:在以往巴黎、米蘭等歐洲一些大型博覽會上,鮮有中國的東西。這幾年國內有意組織帶有中國面貌的作品走出去,在國際上發聲,但畢竟仍處于起步階段。我想這一塊需要有更多的關注。
《中國商報》:“新中式家具”有收藏價值嗎?
石大宇:做設計的初衷并不是針對收藏,這才是重點。而且一般國內的消費者講收藏,就離不開投資價值,但多半的設計是沒有投資價值的,它是給人用的。而且設計從來都不是跟著市場走的,可以引領風尚,但不是追隨風尚,所以設計師不應該去跟隨市場的脈動,而是應該站在創造者和發現者的角度來引領受眾。再說,如果你今天做設計完全是為了錢和迎合市場,怎么可能會有好的作品出來?
卓凡:現階段討論“新中式家具”,談收藏為時尚早。因為收藏相當于一種財富體量,需要流通和增值,從這個意義上看,“新中式家具”目前先要走的路,還是在消費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