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多家電商平臺將“24小時秒殺”變成了“二十四日狂歡”,更是把深秋初冬季變成了家居促銷季,各種促銷活動延續多日,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家居消費的延續性。如今,第8次雙11戰役結束了。大浪淘沙中,雙11不斷演進,家居商家必須學會新的游戲規則,打破套路,以期在下一次雙11到來之前不掉隊。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更應該反思:雙十一究竟給傳統家居制造業帶來了什么?我們又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雙11”?
沉痛反思:被過度引導的消費
雙11當天有不少成了“剁手族”,雙11之后也有不少人加入“吃土黨”,螞蟻金服和京東白條的加入讓廣大消費者在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的時候更多了一份從容。這一天是需求集中爆發的一天,但這些集中爆發的需求當中有多少是真正必須的?消費雖然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但在雙11稀缺效應的影響下,這種你情我愿多少含有一些沖動的成分。
從極簡的角度來思考,在購買決定前需要問自己:這是否是真真正正的需要?或僅僅是我想要?只有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產品,才會購買。有一本書中曾提到“用極簡的方式來思考我們的生活,了解自己的真實欲望,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不受外界影響,不要盲從追隨熱點,不跟風所謂潮流,不被大眾欲望所蒙蔽內心。了解自我的真實需求,便不會因為外界的誘導而失去理性的消費”。
可持續的商業不僅僅是引導消費者,而且應該是理性的引導消費,從這一點上來說,雙11的存在,在帶來需求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想想你所買的東西里面,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
這種非理性的消費方式帶來的危害是長久的。我們不應該引導消費者為了購買而購買,而是真正的能夠挖掘消費者的本質需求,倡導消費者理性購買,從這一點上來說,目前的雙11對消費的透支是巨大的。
雙11后,將會迎來一個漫長的線上線下整個零售業的蕭條期,期望在未來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協助下,通過平臺和商家的覺醒,能夠真正實現需求和供給的精準匹配。
理清初衷: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雙11”?
雙11是買家的節日,也是賣家的戰爭,為了備戰這一天,家居商家們會提前三個月甚至半年來備貨,家居商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少商家“被動”卷入這場戰爭中。然而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雙11的戰場上,贏家永遠是少部分。
從今年公布的銷售品牌排行來看,大品牌幾乎占據榜單的全部。80%的商家扮演了陪太子讀書的角色,互聯網的定律在這場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越是占有資源的一方,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
我們沒必要去糾結誰贏誰輸,我們要反思我們從中能夠得到什么?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利益相關方是能夠共贏的,顯然在當下的雙11活動中,大部分商家還沒找尋到共贏的方式。電商平臺為我們搭了一個舞臺,買單的卻是百萬商家,幾乎90%參與的家居企業賺到的僅僅是人氣和銷售額,而不是利潤。
退一步來說,很多家居企業的初衷是在這一天能夠打出自己的品牌,而事實是即使賠本賺吆喝也很難得到消費者短期內對品牌的認可,品牌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天能夠完成的。在雙11當天曝光度最大的依然是傳統品牌。非理性的競爭導致少部分家居商家蠶食了大部分商家的利潤,而獲益最大的是平臺。
買家需要理性的看待消費,賣家也希望能夠理性的競爭,在一個持續的生態里,共贏是基礎,如果參與其中的大部分人資源投入遠小于回報,這樣的商業不會持久。
我們還需要雙11嗎?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商業演變的必然結果,雙11也不會例外。傳統家居制造業需要雙11,它展示當今時代的消費實力、時代特征,也展示了商家的創新能力。但我們更需要理性的雙11,通過數據和技術將非理性的消費和競爭降到最低。期待明年的雙11能給傳統家居制造業帶來更多的驚喜,能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理性的娛樂和商業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