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浴行業衛生陶瓷生產中,廢次陶瓷潔具大概占據總產量的3%-10%,某些中小企業廢次率可達20%。那么,數量如此巨大的廢次衛生陶瓷去往何處了?
據悉,三個環節的失誤容易導致廢次瓷的產生。首先是窯爐的性能,其次是操作工人的技能高低問題,最后是原材料。這三個環節一旦出現失誤,就會導致廢次瓷的產生。由于衛生陶瓷成型方法獨特,對技術的要求很高,所以衛生陶瓷合格率在90%左右。部分中小型企業產品質量把關不嚴,他們的廢次率在30%左右。但他也透露,部分企業貪圖小利,以正規產品原價10%的超低價格出售廢次潔具。
那么,這些低價出售的廢次潔具又流向了哪里?業內公認的,無法進行二次加工的廢次衛生陶瓷,到底去了哪里? 對于多數衛生陶瓷企業而言,他們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次瓷都會被徹底清理,部分企業則以極低的價格,將廢次瓷賣給收購商。
據了解,市場上不乏商販出錢收購無法二次加工的廢次瓷,其目的何在?
廢次陶瓷歸處何在? 雙管齊下有妙招
“如果有100%的利潤,有人就會鋌而走險”。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廢次瓷修補企業。一條包括回收、修補、再包裝、物流、銷售多個環節在內的利益鏈,在高額回報的驅使下產生了。二條據介紹,一件廢次瓷的回收成本僅是正品價格的10%,以產品每件百元計算,廢次瓷回收價是10元,修補需要原料、人工、場地和管理等成本大約為10元,修補廢次瓷的成本只要20元。
通常這些企業都會以40元左右的價格賣出。保守計算,其利潤就可達60%-100%。這種高利潤直接滋生了潮州廢次瓷修補廠的產生,打著潮州產品旗號的廢次衛生陶瓷也流入了部分三、四級市場。廢次瓷雖然在短期內不會給消費者使用帶來影響,但其對潮州企業品牌卻有著致命傷害。面對暗流涌動的廢次瓷,當地一些企業也呼吁所有陶瓷企業放棄蠅頭小利,以潮州陶瓷品牌建設為重,杜絕廢次瓷流入市場,從根本上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如此困境,又該如何突圍?一方面是廢次瓷涌入市場給整個產業帶來影響,另一方面是各個陶瓷產業基地瓷土資源的日益緊張,如何兼顧兩者,實現共贏這種思考在業內從未停止過。為了實現廢次瓷的回收利用,行業內人士進行了多種嘗試。而擺在行業人士面前的難題就是如何解決廢次瓷的機械強度。
可喜的是,經過不懈努力,循環利用廢次瓷的技術終于面試。一種新興的“廢瓷土、廢瓷再生陶瓷”工藝技術已經投入規模生產。在節能降耗和加強環保建設的大背景下,這項成果的出現,讓所有行業人士為之一振,大家在感嘆之余,也對該循環利用技術抱有極大的期望。
有業內人士認為,要治理廢次瓷這一頑疾,必須實行“雙管齊下”的治理措施,即從經濟和行政兩方面著手。當地政府要學會利用經濟杠桿,為廢次瓷循環利用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或者給予稅收上的優惠,降低再生瓷泥的價格,從而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企業從事廢次瓷的循環利用。在行政方面,需要政府出臺強制性規定,規定企業設置專門的廢次瓷儲存場所,方便廢次瓷的收集和運輸,嚴禁企業亂丟亂放和隨意填埋。引導企業走廢次瓷循環利用之路。
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廢次瓷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合理化建議為行業解決廢次瓷頑疾提供了一個方向,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還需時日。陶衛企也不能只專注眼前利益而罔顧大局,在質量把關和小利的追逐上面要保持大局觀,為行業健康發展盡到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