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經濟周刊》刊文統計調查,2015年與2016年共計30個試點海綿城市名單中,夏季發生內澇現象的達19個,占比高達63%。早在去年,我國以試點方式正式啟動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在《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建設目標,圍繞這一目標設定的時間表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2030年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政策風向很明確,將帶動整個透水磚市場的大勢發展,不少廠家和企業正加緊透水磚生產和擴大庫存量以應對龐大的潛在市場需求,透水磚自動壓機也隨之走俏。
然而相對整個宏觀政策而言,透水磚只是處于一個微觀位置,卻又是海綿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微觀環節。政策風向很明朗,但是要認清一個問題,這個風向下是缺乏透水磚應用標準的。海綿城市作為一種新理念,無論地方還是中央,目前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央頂層設計對一些考核指標的界定不甚清晰,如試點區域建成區與非建成區如何考核。
那么誰來監管和制定透水磚的應用標準?誰來監管鋪裝過程?統一的透水磚透水性能標準能滿足不同城市氣候條件的要求嗎?一旦出現問題,誰來負責?等等一系列透水磚問題在政策大風向下似乎被集體忽略了。絕大部分生產廠家是沒有通過實地調研的,對透水磚市場認識仍停留在“只管生產和賣”。缺乏配合市政路面建設銷售思路也是硬傷之一,即使是處于微觀位置,銷售和生產要有結合城市功能的系統綜合市場思維。據悉,目前透水磚的透水性能可以分為0.1毫米/秒、0.5 毫米/秒、1毫米/ 秒等,每秒鐘透水的毫米數越大,說明其透水性能越好。而透水性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鋪在磚下的混凝土,但相當多的路面路基層使用了透水性不強的混凝土,這樣一來,磚的透水性再好,大量的地表水也無法直接滲入土層。
如今有媒體統計出30個海綿城市中有19個城市仍發生內澇現象,表明透水磚在“大考”中表現出來的成績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個勢必會對目前透水磚的生產方造成沖擊,制定透水磚的生產標準將會提上日程,風不會停,但風的走向變了,會摔碎一大批“磚”。
“不能因為這次水淹了,就說海綿城市試點失敗了”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道。同樣,也不能說水淹就是透水磚的失敗。關鍵是我們要看到水淹問題下帶給透水磚的思考,與其面臨被動局面,不如主動適應變化。有相關地質工程建設人士表示:“盡管透水磚最早源自國外,其技術水平也已經相當成熟,但實際上,歐美等地不只使用透水磚一種方法,而是選擇建立一整套雨水收集系統。地面下滲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屋頂、廣場周邊建立蓄水設施,并與灌溉、洗車服務等用水系統聯系起來,使雨水真正能夠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