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為期四天的第二屆貴州(安順)國際石材博覽會落下帷幕。展會期間,與會的專家學者、企業界人士就石材產業的未來發展走向開展了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認為,在新常態下,依靠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延伸產業鏈,實現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是石材產業贏得未來的必然之路。
成績不小挑戰不少
石材是人類發展歷史上最早的建筑材料,作為建材產品,石材已在全球建材產值里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自20世紀末以來,全球的石材生產量和貿易額每年分別以7.3%和9.2%的速度增長,并且繼續呈加速發展的態勢。
中國建筑(6.380, 0.05, 0.79%)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石材產量約為10.17億平方米,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222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22.9%和31.4%。從效益來看,2015年,我國石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主營收入4468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62億元,“十二五”時期年均分別增長16.6%和18.6%。
在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我國的石材加工普遍采用了成套裝備與自動化生產線,紅外定位切機、電腦雕刻機、水刀等專業化設備,CAD輔助設計、PLC程度控制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石材產業與金融資本的結合也邁出可喜一步。
成績不小,挑戰不少。與會的專家和企業界人士認為,我國石材產業轉方式的步伐較慢,行業創新能力不足;同時,國際化大型企業少,中小企業多,產業集中度較低,不少企業發展的眼光還停留在國內市場,國際化仍將是石材行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此外,石材行業發展與生態環保、水土保持、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之間的壓力較大,綠色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以創新應對挑戰
雖然我國的石材產業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十三五”時期,仍然面臨著諸多有利發展機遇。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陳鋒認為,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國內石材市場需求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也給石材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契機。陳鋒表示,石材企業要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石材產品需求量將達到15億平方米,年均增長8%左右。
但不管是應對挑戰,還是搶占先機,都必須“練好內功再上戰場”。“形態、拋光、平整性和完整性等,都會影響石材的價值。”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認為,石材的好壞,既取決于原材料的特質,也與加工技術密切相關。他建議,石材企業要加大新技術的采用,將產品做到極致。
除了靠技術支撐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外,對于石材產業而言,還需要不斷創新。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蘇桂軍認為,企業可以嘗試將文化理念融入到石材產品設計中,大膽突破傳統石材花色品種、板面圖案、色澤均一性等限制,實現不同產品在形態、色彩、圖案上的完美結合,從而形成自身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
產業發展有前景
環境問題事關石材產業的生死存亡。將石材產業打造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友好、經濟效益社會同步增長的綠色產業,是石材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發展過程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在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實現石材產業綠色發展,需要全流程規劃,從生產源頭把好關,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減少乃至杜絕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開采方式上,大家普遍建議多采用洞采的方式。因為洞采既可避免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又能大幅減少露采礦山所形成的浩大泥土剝離量和廢渣排放,可把開采活動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降至最低。
在廢渣廢料利用方面,江蘇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加平建議利用大宗石材廢料作為骨料,制備高性能混凝土。劉加平認為,粗骨料具有強度高、變形小等性能特征,用于制備高性能混凝土,既可增加混凝土的強度,還可以降低水泥用量,促進資源再生循環。此外,延長石材產業的產業鏈,對于提高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
蘇桂軍預測,“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石材行業新的增長點。”他建議石材企業緊緊圍繞建筑現代化主動服務,深耕細分市場,最終在業態上實現由“礦山開采+石材”向“開采+加工+生產性服務業”的轉變,不僅要賣產品,更要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