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家裝離消失還有多遠?
無論是根據戶型圖查看精裝樣板間的立體全景(下圖),還是與家居顧問溝通工程進度,互聯網時代的家裝,一部手機就夠了。
立秋,到了裝修好時候,擺在消費者面前的問題依然是:不知該找誰,不知有什么新鮮的,更不知能不能省點事、省點心。
似乎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國內的裝修模式就沒有發生過很大變化。盡管出現過各種貌似革新的口號,但換湯不換藥的事實沒有改變。
從前是簡單的裝修,刷墻、鋪磚、打柜子、擺家具,如今只是把每一項工程做得細致些;從前零散的工人,現在是流水的裝修隊,以及較規范的裝修公司。
在跟消費者交流的過程中,《廣廈時代》了解到,對于裝修這件家庭中的大事兒,很多人對于市場上大多數裝修公司和現有的裝修模式表示不信任與不放心。那這是不是意味著,傳統的裝修模式該改一改了呢?消費者到底愿意為什么樣的裝修方式買賬呢?
消費者:
鉆進裝修公司的營銷圈套
最終無奈買單
都說無商不奸。在中低端市場中,裝修公司之間的折扣戰、套餐戰打得如火如荼,而消費者貨比三家后的“明智”其實也敵不過商家的“精明”。
關先生在選擇了某某裝飾號稱“性價比最優”的裝修套餐后發現,低報價的原因便是使用劣質主材,隨之而來的是在后續過程中無數增項的產生,一點點累積起來發現,本是想圖個便宜,最后落得個高價不說,施工質量也難以保證。
而另一位夏先生表示,水電改造環節,他遇到的裝修公司能多賺一分是一分。預付款并不多收,但在施工環節來了勁,借著方便檢修、安全為重的名義,穿墻打洞、上天入地,七拐八繞地就又多收了好幾倍的錢。
對于上述把戲,一位家裝行業的負責人說,這么多年與形形色色的客戶和品牌商打交道,利益最大化已經是心照不宣的共同目標了。通常人工費會占總造價的30%,材料成本占45%,而另外25%則是裝修公司的毛利潤。在此基礎上,造價越高,利潤越大。
設計師:
被迫成為“推銷員”
渴望被尊重
裝修公司的經營模式就擺在那兒,并不是所有設計師都能在這種狀態下“不忘初心”。這也是近年來裝修公司設計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與材料商勾結、拿高額提成的設計師也不在少數,這種根深蒂固的關系的存在,也只能讓消費者默默承受。
在人人都說“輕裝修,重裝飾”的如今,本末倒置為主流的裝修方式依然主導著市場,于是出現了很多“免費設計”。設計真的免費么?一位從事設計多年的資深人士表示,多數裝修公司只在做一些表面的處理和裝飾,而對于空間的把握和改善,往往都是沒有參與或者被動參與的。但懂行的消費者又不多,所以導致設計師更多的是在進行房間的裝飾設計,并非空間設計,久而久之,裝修公司的業務員都可以做出效果圖,便不足為奇了。
而與之相呼應的是,在對消費者的采訪中,他們大都表示,那有什么“設計”,愿意承受高設計費的人少之又少。于是,互相失望造就的死循環逐漸形成。
裝修公司:互聯網思維介入 希望打破僵局
打破這種僵局,一直是很多人的期待。
對于裝修這樣一個集中度較低的行業,3.8萬億的市場中存在著無窮的機會。在這樣一個標準化程度低且品牌分散的環境中如何做大做強,是很多裝修公司頭疼的問題。據了解,有的裝修公司拋棄了過去的模式,推出了整體研發,將設計同裝修、裝飾打包,以“整家”的形式賣給消費者。對于整家概念,速美集屋總經理胡光做出了解釋,快節奏的生活導致很多年輕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在裝修房子上下功夫,他們希望有省心不折騰且價格優惠的裝修方案來為自己解決問題。而速美集屋定制化的家裝剛好以這樣一種新形式存在。一個家居顧問對應一個用戶,負責跟蹤和溝通裝修的全過程,省去了每天“探班”施工現場的麻煩。同時,公司并不提供以往的報價單,而是用配置單取而代之,通過每平方米的裝修價格來決定建材、部品、家具等,最終實現消費者的拎包入住。
這種改變家裝生活方式的新型裝修模式的亮點在于,它是一個借助互聯網營銷的品牌,降低重資產投入,以線上呈現的方式來降低運營成本。無論是360度的全景效果展示,還是3D虛擬家裝體驗館,以及利用手機APP來實現的進度跟蹤,O2O模式將成為裝修行業不斷進步的動力。
【聲音】
家裝 不是一拍腦袋就“變”出來的事兒
裝修究竟是自己親力親為好,還是別人給整體包辦的好?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一個確切答案。裝修公司落后的模式以及利益至上的經營導致消費者的不信任,然而消費者是否也該捫心自問,是不是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來對待這件家庭大事兒?
“又要好品質好服務,又要超低價格,消費者根本沒把設計和人工的無形投入放在眼里。”一位資深家裝設計師曾經無奈地表示。品質與價格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是可以同時擁有的,好在,很多裝修公司在慢慢做出調整與改變。
家裝不是一拍腦袋變出來的,也無法擺脫人為因素帶來的種種不確定,進軍電商應該算是在高效率與標準化上勇于嘗試的一件好事兒,而消費者究竟能否買賬,設計師是否真的能在家裝公司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