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阿里跨界合作
海爾與阿里兩大巨頭的戰略合作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雙劍合璧,直指中國電商+物流暗藏的另一個巨大的商業平臺。的確,阿里巴巴集團對海爾集團子公司海爾電器進行總額為28.22億元港幣(約合人民幣22.13億元)的投資,雙方將聯手打造家電及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安裝服務等整套體系及標準,該體系將對全社會開放。目標劍指農村電商、農村物流大平臺的商業價值,這正是當前發展勢頭看漲的淘寶、京東們最大短板。
筆者認為,農村電商是一個超級大的市場,14億人口中網購人群占了4億,剩下的10億人都在農村,所以農村市場極具開發價值。隨著互聯網在城鎮化發展的推動下,商機逐漸顯露,誰能解決物流+本地化服務,那這個市場就屬于誰,未來農村電商O2O的購物體驗將成為主流的發展趨勢。
此次合作對于海爾有著重要的意義,海爾將向互聯網企業進軍,C2B的家電購物+快速的物流,將徹底贏掉其他的家電品牌。恰巧這兩年是中國家電更新換代的重要時間,張瑞敏與馬云的聯手,將徹底顛覆傳統家電的供應鏈模式。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未來的電商若想大展宏圖,物流是關鍵。農村電商這個大市場所包含的7億人的消費能力完全有可能再創造一個阿里巴巴。阿里與海爾的合作,將對京東、蘇寧、國美等電商帶來強大壓力這種趨勢逼迫中國物流整合發展快速崛起。
因此,阿里與海爾的合作,不僅開起了傳統家電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新紀元,還拉開了中國消費產業O2O的發展新序幕。中國家電企業將面臨著如何整合線上線下優勢,從而打造一個更大發展平臺。
董明珠代言晶弘冰箱
實際上,格力做冰箱早已埋下伏筆。2010年7月,格力前董事長朱江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家用空調的龍頭企業,公司一直在思考今后的發展。冰箱嚴格說來也是制冷設備,所以如果格力進入冰箱領域也不能算是搞“歪門邪道”。如今,身為國企格力集團董事長的董明珠,卻降低身價為晶弘冰箱代言,一時間成為了熱門話題。
不過,令所有人困惑的是,無論是從資本層面,還是從戰略合作層面,格力空調與晶弘冰箱都沒有任何關系,而身為格力董事長的董明珠又是出于何種目標和戰略規劃,主動為晶弘冰箱代言。格力至今未能給出明確的解釋。業界此前也有猜測認為,晶弘冰箱的生產廠家是由格力的幾家核心經銷商所控股,而格力又持有這些經銷商的股份,從而實現曲線生產冰箱的意圖。
筆者分析,格力空調目前的市場份額已經比較高,今年的營收目標是1200億元,明年為1400億元,難度越來越大,格力之所以要和冰箱扯上關系,就是要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多元化的構想固然好,可是格力對晶弘冰箱的發展并非把握十足,格力擔心如果真的公開兩者的關系,萬一對格力造成拖累的影響,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樂視小米進軍電視
樂視、小米推出智能電視,在一段時間內曾讓擁有40多年發展歷程的中國彩電企業“完全愣住了”。的確,一點產業積累和經驗都沒有的兩家互聯網企業,是如何能推出智能電視,并且在各自的電商銷售渠道,獲得了不錯的業績,吸引了眾多粉絲的眼球。
正如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所說,“從來沒有做過電視的小米,一推出電視,很多消費者都將臉朝著他們,屁股對著我們”。這絕不是趙勇的悲情營銷,真實的反應了當前彩電企業對于互聯網進軍電視的心態和現狀。筆者分析,樂視和小米的饑餓營銷策略迫使傳統電視廠商推出對應的低價產品,對傳統家電廠商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引發智能電視大打價格戰,然而這并不影響小米與樂視這兩大互聯網企業內部的戰爭,從產品質量、產品價格及盈利模式,它們之間戰爭從未停止,仍將繼續。
但是,在互聯網企業的身上,彩電企業還是學習到了很多理念和技巧。比如,“八字還沒有一撇”的炒作;再比如,“用戶比經銷商更重要”;再比如,“軟硬兼施”的品牌策略等等。
惠而浦接手合肥三洋
作為一家在全球市場上已經被中國的海爾、美的等對手打的缺乏“反擊之力”的美國家電巨頭惠而浦,卻在2013年以一招出奇不異的接手中日合資洗衣機上市公司合肥三洋的日本三洋株式會社股份,而再度高調回歸中國家電市場。
筆者分析,這次收購前景未必明朗,因為中國并不缺外資品牌,并且取得成功的也較少,以美的、格力和海爾為首的國產白電企業已取得了較大話語權,惠而浦想撼動,并且有一定地位,是件難度很大的事。
在收購完成后,合肥三洋表示,惠而浦將為合肥三洋帶來新的業務,包括提供技術與服務,提供綜合性的生產平臺,新業務內容將集中于空調、熱水器、廚衛電器,環境電器。而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電器的體量將同步放大,這將主要來源于國內的銷售及惠而浦在全球的采購。
然而,合肥三洋將手握“惠而浦”、“帝度”、“榮事達”、“三洋”四個品牌。未來如何避免這四個品牌發生市場沖突,或許已經成為“惠而浦榮事達”公司今后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空氣機凈水機井噴
2013年,由于環境污染和霧霾的侵襲,祖國的大江南北都流行著兩樣小家電,那就是空氣凈化器、凈水機,并且銷售量暴增。中國家庭對這兩樣小家電的購買欲望也是與日俱增,這種井噴式的銷售量還真的是托了霧霾的福。
不過,由于消費習慣的初成、產品技術標準的不統一,以及市場進入門檻較低,導致整個空氣凈化器和凈水機市場是“亂象頻出”。在整個凈水機產業和空氣凈化器產業,貼牌OEM的現象層出不窮。更值得警惕的是,由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消費習慣高低不一,造成了整個凈水機和凈化器產品還隱藏著較為嚴重的 “二次污染”。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出臺空氣凈化器的明確標準,如何標注凈化功效留下了灰色地帶,確實有企業在空氣凈化功效的標注上是夸大的。難道到底有沒有將甲醛去除干凈或者是PM2.5過濾干凈,要靠消費者自己買回家感覺嗎?
筆者分析,巨大的危機已經潛藏在凈水機、凈化器的商機背后。制造空氣凈化器這類的產品的目的固然是好的,可是如果每個企業都選擇投機盈利,那么結消費就只能是對正處在培育期的市場失望透頂,或者不會再進行購買,即使以后該產業發展的很成熟,為避免不了消費者依然存在的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