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來,多地出現強降雨,讓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內澇之困。專家建議,內澇敲響了警鐘,必須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發展觀念,糾正“重建設輕維護”的市政管理模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城市“看海”既是戲謔,更是諷刺。內澇之困的原因并不復雜,排水系統與城市規模不匹配落下的病癥,到了季節就犯病,早成了規律。分析來分析去,也無非“重地上輕地下”、“重管理輕維護”之類絮叨話語,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疏浚河道、重構管網、雨污分離。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可以在地下修地鐵、挖隧道,技術并不是難題。
問題是,好辦的事兒遭遇拖而不辦,或者置若罔聞,無非兩個方面,一是缺錢,二是缺決心。但凡可以“看海”的城市,大都是內澇嚴重的地區,城市排水功能在城市建設中不僅沒有得到同步發展,相反,地面的侵占還增加了雨水遲滯的時間。城市排水累積下歷史的“赤字”,花如今的錢為歷史埋單,這個代價或許比修兩條地鐵線路還要大。
花這么多錢僅僅滿足下大雨不積水,未必為一些主政者所考慮。一者,如今城市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比如地面交通擁堵幾成瓶頸,此外還有一大堆民生支出張大著口;二者城市“看海”的日子也就那么幾天,捂好井蓋子,死不了人,在縫縫補補、小敲小打中,對付對付也就過去了。
事實上,城市未必缺錢。譬如城市發展過程中,在房地產的規費里就有城市配套費一項的收入,經年累積早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那么,有多少用于排水管網建設呢?不還歷史欠賬、不結建設現賬,差的也不是決心,差的依然是主政的倫理,以及撬動作為的政治杠桿。
如此語境下,住建部表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解讀起來不免有幾分滑稽。雖然,住建部可以從城市建設規范和公共工程技術標準方面,建立城市排水網管完善的遵循準則,但無法替代各城市實際改造的意愿,更不可能像修堤防一樣,設立什么城市排水工程項目之類的專項資金。表態的不花錢,花錢的不表態,毫無疑問有“替人拍胸脯”的味道。所以,完善排水系統,花錢的表態更管用。誰能讓其表態呢?單純靠“良心發現”,一是不靠譜,二是等不了?磥,改善城市排水系統,還需要先破除一下惰政的思維慣性,別等到病倒了才動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