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最近舉行的古建筑營造技藝“選秀”活動,對于困頓于中心城區傳統建筑、歷史街區保護建設的城市而言,似乎很有些撥云見日豁然開朗的意味。
6月27日,昆明市之江置業有限公司歷時近半年主辦的“昆明老街木、石、磚三雕技藝大賽”,在眾多業內專家深情注視下落下帷幕,來自云南省內劍川、通海、玉溪等地民間傳統建筑營造工匠,分別捧得木雕、石雕、磚雕領域大獎。
主持頒獎典禮的昆明電視臺《盛世典藏》主持人張惠在現場感嘆,此次活動在形式上類同于現今常見的各種“選秀”,但因其訴求的技術屬性和文化屬性,可謂有意遠離了娛樂性,嚴肅地凸顯了嚴肅性。
這其實是昆明老街在文化意義層面的一次溯源之旅。
對于昆明老街,昆明人并不陌生,好些人甚至對它還甚為關切。以“文明街歷史街區”保護建設為核心訴求的昆明老街項目,作為云南省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推進至今已進入第七個年頭。被分為三個階段實施的昆明老街保護建設,一期已實現功能化,并高質量地完成了錢王票號“同慶豐”、馬家大院、總兵符、聶耳故居等高等級保護建筑的修繕工作。
“實際上,昆明老街保護建設的復雜性,將會在二、三期大量常規民居建筑風貌的修繕和表現層面體現出來……”昆明市之江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濟大學建筑學博士沈海虹認為,昆明老街作為昆明城市核心區唯一完整遺存的歷史街區,其風貌表現的文化豐富性,需要通過一磚、一石、一木在細節上呈現的歷史真實性,來還原和再現院落街區在營造層面的神韻。
“在傳統建筑的現代修繕方面,還原度是個不可忽視的要素”,作為此次三雕大賽評委,原通海文管所所長李景泰老先生告訴記者,傳統建筑和歷史街區的風貌表現,從現今城市概念而言,其傳承性與創新性都要基于文化上的氣息相通,否則將“呆若木雞”。
“昆明老街不是成都寬窄巷子,也不是上海新天地,更不是北京胡同大雜院。它的昆明屬性決定了必須從昆明乃至云南傳統建筑營造之脈中尋宗問祖,灌注精、氣、神。”擔任本次活動評審組組長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張永康,對此次活動的長遠意義極為看重。他欣喜地告訴記者,之江置業組織此次活動,可謂“野心勃勃”,其對云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探尋和光大傳揚,對我國中心城市在核心區歷史街區風貌表現的探索方面,無疑將成為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舉動。
而沈海虹在現場表示,此類“選秀”將會繼續下去,力圖發現云南境內更多的營造大師。
從昆明老街出發,行走在雕刀上的營造之旅,正在構思一幅博古通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巨匠之作。
之江地產將續辦 古建技藝系列比賽
記者嚴天秀報道 寓意年年有余的青磚影壁、喜上眉梢的木制花枋、漁樵耕讀的木雕隔扇門、琴棋書畫的石雕柱礎……27日,25件來自云南通海、劍川、沙溪且透露強烈本土審美氣息的雕刻作品競相角逐昆明老街木、石、磚三雕比賽展示會,接受專家評選,可謂各領風騷。
“欣賞解讀昆明百年老街,我們通常講究平面格局、空間對比、院落內部形制和細部裝飾四個維度的美。”有關此番比賽的緣起,昆明市之江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海虹談到,在昆明老街二、三期恢復性重建工程推進中發現,相較民國時期留存建筑,今之古建筑施工技藝在以上四個維度,尤其在院落內部空間和細部裝飾兩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如此一來,如何在探尋當代最佳技藝水準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忠實還原昆明老街風貌成為迫切命題。
于是,昆明老街計劃發起一系列有關本土古建筑技藝的比賽,以木、石、磚三雕比賽為首期,旨在橫向對比自由發揮比賽條件下和工程施工條件下的工藝差異,同時縱向探尋與晚清民國時期的差異,再有針對性地調整優化昆明老街下一階段的保護修建工作,并吸收應用參賽作品于昆明老街,實現“取之于比賽、用之于項目”。
評選現場,多位業內專家認真考量每一件雕刻作品,欣慰于作品中透露精巧雕工、和諧布局,亦不失慨嘆技藝傳承已不及晚清民國時期。同時,專家們表示“僅針對首期雕刻比賽,之江地產就在比賽期間耗時兩月深入通海、劍川等傳統雕刻工藝地,尋訪匠人,了解產業,這種尊重傳統、關注文化的學術行為在商業開發中實屬難得,亦足見其責任與誠意。”專家們認為,之江地產此番對傳統技藝持續推崇將有益促進民間工藝水平提升,在保護弘揚傳統技藝的同時打通城市情感的沿襲。
傳神營造城市歷史風貌
昆明市之江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同濟大學建筑學博士 沈海虹
昆明老街核心保護區目前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文物和掛牌歷史建筑的修繕(包含聶耳故居、福春恒商號、馬家大院等)。
對于歷史建筑的修繕,要忠實于其原格局型制、原有工藝和原材料,保存好該建筑物在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歷史變遷過程中歷經使用的痕跡,甚至有選擇性地接受一些人為的變動和改造。建立在嚴密的勘察和文獻考證的基礎之上,忠實于“原”、保存好“舊”,留存好各個歷史時期的印記,“仿舊”的添加部分應該和真實的“原舊”有所區分,這是我們目前對于歷史建筑單體修繕的基本態度。(詳細內容可參見2012年中國規劃年會會刊《文明街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與思考》,沈海虹著。昆明日報2012年10月17日相關報導)
總結七年以來的保護歷程,我們當前的修繕實施工作,對比歷史建筑在晚晴民國時期的營建水準,至少在院落組合的豐富度、內部空間的變化、建筑細部裝飾等主要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差距。尤其是近階段一批以恢復歷史風貌為目標的仿古建筑,明顯“還原度”不足。為此我們和參與修繕的古建筑施工單位都在認真總結,究其原因,大致存在六個方面的因素:
一、權屬主體的變化
街區內的歷史建筑多興建于民國時期,由家庭結構、生活習俗、經濟實力、審美情趣不同的數百家業主分散營建而成。而當前老街的修繕模式是按照政府的統一部署,由之江公司經過依法騰遷、集中產權、整體修建實施。民國時期權屬分散的營建本質是“各異”。后者的集中模式,是基礎設施改善和高標準投入的有效保障,但也容易導致“趨同”,喪失豐富性。
二、建設承包方式的變化
清末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多由業主委托以掌墨師父(也稱為大木匠)為首的民間團隊進行施工,造價的控制和時間進度因業主的具體要求而松散和隨意,個別大院甚至可以綿延數年甚至歷經更長的時間持續添建。來源各異的施工隊伍,不同業主的個性化需求,由清朝至民國近百年的營建時間跨越,使得昆明老街內的歷史建筑群既有相對近似的“地域性”,又能明顯地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在風格和工藝水平上的變遷,呈現出有明顯脈絡的豐富和多元化特性。
目前昆明老街的保護建設行為,則必須根據現代房地產建設程序,有嚴格的成本控制和工期進度要求,省內可供選擇的有資質的古建筑修繕單位也較為有限。這種背景使得工匠發揮受到強烈約束,需要反復琢磨的細活和在工地現場的即興式發揮無法展現,新建筑變得不再“講究”。少了浪漫,多了拘謹。
三、使用功能的變化
經政府統一規劃,原本居家使用的歷史建筑,在經過保護修建后須被變更為文化和商業用途。舊有建筑的內部構造和外立面形式,需要承載公共化的新使用需求,尤其是結構荷載和機電設施配置的改變。對于傳統匠師而言,不僅“外觀保持原狀不變”的文物保護核心原則很難兼顧,跨專業的結構加固和消防專業,更顯得無所適從。
四、建造材料的變化
現代建材、化工技術毫無疑問給歷史建筑的修繕帶來便捷并提升了房屋使用性能、舒適度。而同時現代建筑材料市場的蓬勃發展,也給傳統房屋的建材市場形成巨大的沖擊。地方性木材、石材的枯竭或限制開采,一些礦物質、動植物原料、生漆的不易獲取,特色建材的停產或規格改變,已經嚴重影響傳統工藝的貫徹實施。在修繕小銀柜巷8號“福春恒”商號的過程中,替換部分損壞的民國時期彩色水泥花磚和壓花玻璃,曾經讓修繕單位傷透腦筋。在其他幾個局部需要舊構件、舊材料替換的項目中,舊貨收藏市場的資源稀少和價格高企,也常令建設方望而卻步。
五、傳統工藝的變化
傳統建筑建造技藝水準的降低是一個難以改變的總體趨勢。(本次“三雕”比賽的成果和賽后省內諸位專家的觀點也得到了印證)這種變化趨勢,主要表現為技藝傳承過程中的手藝丟失、水準降低和工匠隊伍的萎縮。
長期以來古建筑工匠實踐機會的不足、手工技藝的不被人尊重、施工工具(包括度量、電動器械、機床等)和傳統建筑材料的改變,對這個古老的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文革“破四舊”時期,古建筑技藝傳承幾乎全面陷于停滯。此次三雕大賽中表現最為搶眼的是劍川木雕工人,尚能基本保持歷史上劍川木雕的水準。技藝沒有斷代的原因是,“文革”末期迅速涌現了以張建宏為代表的新一代木雕匠師,村里的老雕工和代代流傳的圖樣都還在,通他們的努力并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方才迎來了劍川木雕的復興和繁榮。
六、設計操作系統的變化
解放以前的傳統民居歸于小式建筑,除了少數環節需要風水堪輿師的介入外,由掌墨的大木匠師父承接,設計、施工和估料等諸多環節高度融合為一體。匠師體系秉承的是當地師徒之間或家族內部口口相傳的慣例,年輕匠師只能因襲師承關系,通過身體力行的施工實踐來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由于舊時缺乏對外學習的機會,加上匠師隊伍一貫的保密心理,不同來源的施工隊伍對于民居建筑的理解和在營建環節中表現出來的技藝手法往往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在老街的修繕過程中,經常可以從一些卯榫結構的細部,判斷出在近百年前,當時的業主聘請的是通海工、還是沙溪工或是昆明本地的工匠。對于掌墨的大木匠師父而言,不需要一張工程藍圖,但對于空間(院落的開間型制)、水分(屋頂的舉折關系)、構造、材料的各種關系,其實是稔熟于胸的。
當前歷史街區的設計操作系統是通過行政管理部門編制規劃、設計單位進行測繪和單體設計。接受現代建筑教育的規劃師和建筑們,實際上無法掌握傳統建筑營造的訣竅,許多圖紙在工地上并不能真正實施。而曾經備受尊敬的掌墨大師傅和傳統匠師,在今日已淪為“農民工”,無法參與到歷史建筑修繕的設計操作過程中。
總結以上各種因素,當前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迫切的工作就是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對傳統建筑的營建模式、匠師體系重新評估和認識,“取道舊法”。使得傳統工匠體系在歷史建筑修繕工作中發揚光大、設計院體系和傳統匠師體系在設計操作層面并軌、全面提升古建筑營造的工藝水準。
為此,之江公司在今年開展了兩項工作:
一、加大對同時期、同類型歷史建筑的普查和研究。加深對傳統民居和本土傳統建筑技藝的理解和認識。
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我們考察了一些歷史街區和大量傳統村落,包括南強街歷史街區、大德寺周邊歷史地帶、沙朗東村、上村、樂居村、團結鄉。昆明市以外的通海、建水、石屏、會澤、沙溪、劍川。實地調研了一批以古建筑技藝聞名的傳統工匠村,尋訪年長的老工匠,了解當地的工匠產業,記錄拍攝晚清民國時期為主的歷史建筑數百棟,形成了上萬張照片和數萬字的考察報告。通過這幾次考察,我們對云南古建筑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狀況,有了深入的認識,收獲非常豐富。這些成果將成為昆明老街二、三期保護修建工作汲取素材的寶貴資源。
二、發起古建筑技藝的系列比賽。
將比賽條件下云南各修繕單位所掌握的最高技藝水準,與同期在工程條件下展現的平均技藝水平、晚清民國時期的技藝水平做全面的比較,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優化我們下一階段的成本控制和工藝目標要求。同時通過比賽,達到“比武招親”的目的,吸納有實力的修繕施工單位服務老街項目。
“巧奪天工、技壓雕壇”——“木、磚、石”三雕比賽是系列比賽的第一場。比賽對于工料成本和制作時間的制約是非常寬松的,只明確具體風格和實用性的要求:符合近代昆明歷史建筑的風格特征并且所有參賽構件都應適用于老街二、三期項目。
這次比賽得到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門、省市博物館系統有關領導和專家的支持,昆明廣播電視臺和昆明日報等媒體高度關注并全程參與。比賽評委的專家組組長由云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張永康主任掛帥擔任。省內具備修繕資質的多家施工單位踴躍報名,最后篩選出25件“木、磚、石”雕刻作品參賽,使得這次比賽真正成為展示當前云南古建筑雕刻工藝的一次文化盛宴,為我們今后傳神營造城市歷史文化風貌提供了更多精彩的可能性。
讓傳統文化根脈得以承襲
——訪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 張永康
“磚、木、石三雕可以稱作古建筑民居中的精髓,其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印記與信息代碼,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關懷。”因此在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張永康看來,有效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才能延續昆明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留住文化根脈。其標志性意義不僅在于對古建筑風貌魅力的展現,而且在于對城市文化傳統的沉淀與張揚。
張永康介紹道,石雕是中國工藝美術中的一枝燦爛奇葩,它講究造型逼真,手法圓潤細膩,紋式流暢灑脫;而目前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磚雕由東周瓦當、漢代畫像磚等發展而來,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木雕則是選用優質的紅木、西南樺、緬甸紅木等材料,在其上面雕刻各種人物、花鳥、山水以及龍鳳吉祥如意等圖案,用以裝飾門窗、家具等。
此次由昆明之江置業有限公司主辦的“巧奪天工·競技雕壇——2013昆明老街文化盛宴之木石磚三雕競技”中25件參賽作品,涵蓋了木石磚雕刻最為精華的技藝。這些雕刻飾品除傳承古法之外,也加入了大師們自己的創意,融入了現代審美元素,使作品賞心悅目的同時,更加具備地方特色和實用性。“本次評選出來的雕刻作品,將會用于昆明老街古建筑的修繕保護,并做到修舊如舊,原汁原味。”張永康告訴記者,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珍貴的古建筑文化遺產,真實的還原老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而且精湛的傳統技藝還可喚醒人們久遠的文化記憶,大大激發對傳統技藝的熱愛以及對文化保護與利用的信心。
技奪天工艷驚昆明
——訪昆明市博物館館長田健
對于“巧奪天工·競技雕壇——2013昆明老街文化盛宴之木石磚三雕競技”活動的成功舉辦,昆明市博物館館長田健表示,此次大賽為加大民間藝術交流和影響力,營造全民參與傳統手工技藝保護氛圍,促進地方文化繁榮,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傳統技藝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對傳承傳統文化,建設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田健說道,可面臨城市化、現代化浪潮的沖擊,這些文化遺產保護受到挑戰。針對傳統技藝眼下遺存問題,必須從自覺維護和傳承的高度,將傳統技藝保護作為目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可以說,這次三雕大賽活動是對傳統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其意義是進一步宣傳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增強廣大群眾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提高文化軟實力。除此之外,也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
與此同時田健還表示最終獎項的設立,對逐步建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保護的社會激勵機制,激發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內在動力具有重要意義。相信隨著今后類似活動的繼續舉辦,所產生的影響必將愈來愈多,對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的延續,對文化事業的推進也將發生重要的作用。
“這次活動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而之江置業作為主辦方在傳統手工技藝保護的工作中起到了榜樣的作用。”最后,田健對木、石、磚三雕大賽的學術價值和保護意義給予了高度肯定。
- 上一篇:云南昆明石材行業商會成立
- 返回列表
- 下一篇: 五招“喚醒”舊家具